曾經無限風光的重慶沱茶,一代人的味覺記憶!
重慶沱茶廠舊址
國家大劇院對岸,南濱路的小山坡上,有一簇殘垣斷壁的老房,前身是重慶沱茶廠。從這里產出的重慶沱茶,曾摘奪建國后第一塊茶葉類世界金獎,敲開海外市場大門。
昔日榮光碎落一地,掩埋在茂密的樹林里,偶爾傳來一兩聲狗吠,更顯孤寂。那一點留在老茶客唇齒間的與重慶沱茶有關的美好記憶,也正被風吹雨打去……
出身好
曾是全國最大茶廠
“解放初期,劉鄧大軍在重慶組建西南區茶葉公司,1951年8月1日建軍節,改建為重慶茶廠,集西南片區的人才和優質茶原料,實行統購統銷。”闕成清說,這是當時全國最大的茶葉加工企業,職工多達千人。
上世紀50年代初,重慶茶廠開始研制重慶沱茶,這款茶葉以川東、川南14個產茶區的優質茶葉為原料,精制加工而成,屬于上乘緊壓茶。在此之前,重慶并沒有屬于自己的沱茶。這一點在《重慶市南岸區志》也有記載。重慶茶廠為地方投資興辦的國營工業企業,1953年開始生產沱茶,至1989年,已擁有年產精制茶葉7500噸的生產能力。
在重慶茶廠工作二十余年的代承中,曾是制茶車間主任,他回憶說,重慶沱茶問市后,大受好評。本地市場都十分緊俏,就連自己的職工想買,也得找主管部門批條子。超過3斤,得要廠長簽字。
開先河
一舉摘得國際金獎
《重慶市志·大事記》中有記載,1983年8月23日,在羅馬舉行的第22屆世界食品評比會上,重慶沱茶摘得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國際金獎。
“峨眉牌沱茶,經實驗室分析測驗及獨立評判委員會對產品有機生化、工藝過程、外觀和產品商品的審定證明,本品完全符合有關規定,被授予金質獎章。”這句話,便是當年評選大會上,常務組織委員會評定時的原話。
重慶沱茶獲得金獎時,闕成清正擔任茶廠廠長。他從柜子里拿出兩張折疊好的紙張,一張是金獎獎章的復印件,另一張是全英文的證書復印件,原件被國家收走了。
獲獎對于茶廠的每一個員工來說,都是一種榮耀。陳世紅是重慶茶廠的老員工。她自豪地說,當年在車間工作的工人,身上總會粘上花香、茶香,每天下班后,走在大街上,別人一聞就知道,這是茶廠的員工。
重慶沱茶在1983年獲得的第二十二屆世界食品評比會獲得的獎章和證書
走下坡
重慶沱茶腹背受敵
重慶茶廠和沱茶的黃金時代,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開始走下坡路。
闕成清回憶說,上個世紀80年代,國家經濟體制逐漸轉向市場經濟,茶葉生產有所放寬,私營茶廠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興起,搶食重慶沱茶的市場。到上世紀90年代,重慶茶廠受到了最為致命的重創:統購統銷待遇被取消。
“優質茶葉原材料不再只供應茶廠,私營企業的競爭抬高了收購價,原料采購成本急劇上升。”闕成清回憶說,當時重慶沱茶仍供不應求,原材料的緊缺給生產方面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具有茶葉產地優勢的“下關”沱茶趁勢進入,不斷蠶食重慶市場;另一方面,歐盟對茶葉中農藥殘留限量的規定項目不斷增多,嚴重阻礙了我國茶葉的對歐出口。
腹背受敵,重慶茶廠終于難以為繼,2003年年底停產。
難割舍
員工珍藏沱茶11年
茶廠留守組的辦公室,燈光略顯昏暗;貞浧鹜,陳世紅陷入了沉默,突然,她轉過身,雙手拉開木桌的舊抽屜,從最里面,翻出一個綠色的六邊形紙盒子。輕輕用手拂去紙盒上的灰塵,在封皮位置,“重慶沱茶”和英文“tuo tea”的字樣尤為顯眼。
陳世紅回憶到,11年前,茶廠宣布停產,面臨即將清理一空的庫房,她很舍不得,于是悄悄留下了一塊沱茶。而這個沱茶,也變成重慶茶廠出品的最后一個沱茶。“我見證了茶廠興衰,只想留下一個沱茶,做個紀念也好”。
聲音
難忘記憶中的那縷茶香
“相較于沱茶的沉香,我記憶最深刻的是,分沱茶時‘咔擦’的聲響。重慶知名茶人劉平先生出生于1968年,在他的童年回憶中,沱茶有著特殊的涵義。他的父親愛喝沱茶,每一次買一坨,由于沱茶實在硬實,父親總會用秤砣、磚頭來敲,甚至拿木質的門板來夾,將它碎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慢慢沖泡。“當時,幾乎每個家庭都要備個沱茶,喝的方法很粗狂,但味道和記憶卻很細膩。”
“當時,火車、輪船到達重慶,廣播里最先介紹的特產就是重慶沱茶。”67歲的杜女士說。
“記得1971年回老家,我們帶的特產只有一樣,那就是重慶沱茶。”杜女士感嘆說,對他們這個年齡的人而言,沱茶是過去的時光。熱水一壺,沖下去,騰起的熱氣和香味,都讓她回憶起當年的光景,那些綠皮火車的畫面、輪船鳴笛的哨響,和山城的熱鬧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