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 id="h4c2d"><address id="h4c2d"><u id="h4c2d"></u></address></ins>

  • <strike id="h4c2d"><menuitem id="h4c2d"></menuitem></strike>

    1. 沱茶王國,百年下關,往事悠悠話風云

      發布者:重慶沱茶 發布時間:2016/8/24 14:32:35 閱讀:次 【字體:

           ▎引子

        凡對嗜好普洱茶的人們而言,下關沱茶四個字可說是品質以及信譽的保證,在中國普洱茶風云跌宕的江湖中,在西南茶馬古道悲歡起伏的傳說里,它以歷經百年的身影,默默訴說著一個又一個時代的故事,也將飽經風霜的下關茶廠推向了前臺。

        下關沱茶可以說承載了大理,乃至云南太多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元素,它是中國民族茶業發展的一個活化石,而下關茶廠,則是忠實記錄了這種種元素在時空轉換中成就經典的里程碑。

      沱茶王國,百年下關,往事悠悠話風云

        ▎艱難時世,曾因沱茶名動八方

        如果把目光放回一百多年前,整個中國社會都處于一片風雨飄搖的大時代,那時的云南也并不安定。

        在清末民初,云南地區貿易的往來,主要依靠的還是一條茶馬古道。而地處滇西中部的大理,自古以來都是滇西的交通樞紐、商業中心,也是滇西、滇南的茶葉集散地,早在唐代的南詔國時期,西雙版納和思茅的茶葉就已運銷大理。

        自清末民初起,下關一躍成為西南最大的茶葉交易集散地和生產加工地,也成為了茶馬古道的重要節點,以及整個中國的緊壓茶加工中心。

        那么下關沱茶因何而誕生?這必須要說到下關沱茶的創始人——當時的大理喜洲商幫首富嚴子珍。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他創立了主營茶葉銷售的“永昌祥”商號,并把總部遷到了下關。后來,為了解決用傳統揉制方法制成的緊壓茶在馬幫、船只的運輸過程中易碎、霉變的問題,嚴子珍改進了原來“姑娘團茶”的設計,率先研制出形狀獨特的“沱茶”,使“永昌祥”聲名大噪,其產品在四川等地銷售的成功局面,又讓喜洲商幫的其他商家紛紛進入了沱茶制作和銷售的陣營中。

        在如此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永昌祥”卻始終一路高歌、力拔頭籌。究其原因,在那個缺少質量意識和體系追溯的時代里,“永昌祥”所產的“松鶴牌”沱茶不僅非常重視質量,而且促銷和防偽方式都很新穎。

        比如在一定批量的沱茶中,必定可找到附有一根標有商標的金黃色絲帶的沱茶,顧客每積足十根絲帶,便可到經銷店換取一斤“永昌祥”的茶葉。除產品質量過硬外,永昌祥在經營中還十分注重誠信,做到了一諾千金。特別是與藏胞交易中,相互承諾,一年半載中不立字據卻從不失信,因此深受藏胞信任,在商界贏得了獨一無二的口碑。

        就這樣在“永昌祥”的帶領下,短短幾年間,以沱茶、牛心型緊茶為主要品種的緊壓茶加工成為了下關最大的民族工業。當時在下關的幾條主街道上,茶廠、堆店云集,到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下關商會茶葉同業公會登記在冊的會員數就多達40戶,是下關商會31個同業公會中會員數最多的一個公會。下關茶葉的加工和貿易達到了史無前例的輝煌。

        ▎茶廠往事,下關沱與中國命運的血肉相連

        因沱茶而起的財富故事,是下關茶廠的最初一筆,而它真正的傳奇,卻是在百多年風云流轉的歲月中,始終不曾停下過生產的腳步。無論八年抗戰、十年浩劫還是到后來的經濟體制轉軌,下關茶廠的命運在冥冥中仿佛自有天佑,沒有任何一件事能夠打斷它穩步前進的步伐。

        收回目光,走進現在的“下關沱茶博物館”,可以看到博物館其中一個展廳的墻上,掛著一塊牌,上面有22個字——“國家邊銷茶定點生產企業”和“國家邊銷茶原料儲備企業”。這從另一個方面解釋了下關此地的特殊性——位于古代“茶馬古道”要沖的下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對國家的戰略儲備和資源調度,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1941年,云南中國茶葉貿易有限公司和蒙藏委員會合資興辦“康藏茶廠”,成為如今下關茶廠的前身。而正是由于下關所處離藏區最近、溝通最便捷的地域區位和以生產藏族民眾生活必須的沱茶磚茶為主的生產結構,使其在特定時期的生產甚至具有了維護國家統一的高度意義。

        就在1953年,云南省公司緊急通知下關茶廠,調運54噸“寶焰牌”牛心型緊茶至西藏。而當時下關茶廠的月產量僅為1400多擔,這緊急增加的54噸茶葉就是1080擔,幾近等于在短時間內把月產量翻了一番。

        一時間原料供應和青茶外運的壓力巨大如山,可是下關茶廠不畏艱難,專門成立了由66匹騾馬組成的馱運隊,使得茶馬古道上第一次出現了國營的馬幫隊伍。下關人用火一樣的熱情,追星趕月地完成了國家任務。

        在解放西藏以后,下關茶廠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1951年到1954年,中央財委指定下關茶廠趕制緊茶740多噸運往西藏,其中包括沱茶,因為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茶葉的需求量急劇增加,原來傳統的進藏路線和茶葉運輸方式已遠遠適應不了形勢和需要。工人們加班加點趕制的一批批茶葉通過畹町出境,在緬甸裝上火車,再用輪船運到印度加爾各答,接著又用火車轉運至噶倫堡,最后由馬幫才能運抵西藏。

        有史料記載,許多藏民在茶葉抵藏后高呼“加察熱!加霞熱!加梭熱!”(漢語:“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茶葉對藏民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梢哉f西藏的和平解放,下關沱茶實在是功不可沒。

        由于下關是國家指令性計劃的邊銷茶生產企業,所以即使在文革期間,這里的生產也絕不能停,因為廠里生產原料一度不夠,曾使得周恩來總理都親自過問并調撥原料給下關生產。這對一座中國茶廠的生產來說實屬鳳毛麟角。

        “銷法沱”的故事是下關傳奇的另一個版本:1975年,下關茶廠報經云南省茶葉公司批準,試制普洱沱茶;1976年,首次批量出口沱茶專供香港天生行。

        這一回引來了法國老人弗瑞德·甘普爾的注意。這位老人其實不尋常:他是二戰時期戴高樂將軍法國軍團撤到英國本土空降部隊負責與英軍聯絡的軍官。年輕時他在一位英國軍官處,喝到產自下關被英軍珍藏的云南沱茶,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那雋永的普洱茶香,讓他夢縈魂繞了整整數十年的光陰。

        甘普爾先生當即前往香港天生行,要求下關生產的云南沱茶由該行轉銷法國市場,就這樣,原本只能進入各國華人社區的普洱茶,正式打開了國際市場,并引發從此經久不衰的熱潮。

        ▎流金歲月,下關檔案珍藏無法復制的絕版記憶

        下關茶廠的另一大亮點是它獨樹一幟的實物樣本檔案室。只要進入,眼前頓時就涌入一排排、一列列方方正正的紙箱,它們摞在鐵架上,一直高到接近天花板。

        其實下關檔案室的形成原因,來自當年下關茶廠隸屬云南省茶葉公司管轄時,照慣例與省內乃至國內其他茶廠交換茶樣所留下的歷史資料。

        據了解,保存在下關茶廠茶齡在十年以上的茶葉,超過1800個茶樣,是目前云南省茶葉實物留存樣數量最多的茶葉檔案庫,而若論品種豐富性,恐怕在全國都首屈一指。

        另外,面對一屋子的檔案,如果要找出一個五十年代的老茶樣,完全可以在三到五分鐘的時間內完成。這是其他茶廠辦不到的。

        而下關茶廠最初放茶樣的地方,是當年的審檢室。像其他同時代的一些國營老茶廠那樣,下關在每一年份都會有留樣,甚至每一年份的不同月份都會有留樣,幾代下關人對樣品保存的細致專注程度,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檔案室的環境要求遮光防風。在安靜的光線下,當人緩緩進入歷史年輪的深處,感受著下關從建廠以來每一階段的主流產品和它們背后的故事時,許多曾經只停留在書面資料上的名字,一一浮現眼前。

        由于年代久遠,許多產品外包裝上的字跡已模糊退卻,可那些火熱的歲月,卻在日益轉化的老茶中呈現動人面貌。

        難得的是,在一場又一場接踵而來的時代風波中,下關茶廠經受住了考驗,從五十年代開始的數十年間,始終在同一個地方不間斷地進行生產。而建設西路上的下關老廠房除了門牌號碼外,幾乎沒有任何變化,這才留下了這些對社會乃至全世界來說都彌足珍貴的實物檔案。

        而更珍貴的是,時至今日,下關沱茶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唯一一個仍在大規模生產的百年民族品牌,就在2011年5月,下關茶廠雙喜臨門:下關沱茶榮獲“中華老字號”稱號,下關沱茶制作技藝榮登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中國民族茶葉發展史上極其璀璨的重要章節!

        原來歷史從未走遠,它在以新時代的表達方式生動訴說著對百年下關的敬意。

        ▎下關風云,茶香茶緣始終義結四海

        在下關茶廠的百年風云錄里,有幾個軌跡是一直為人樂道的:一是20世紀初由喜洲商人嚴子珍創立的“永昌祥”號,創新工藝使下關沱茶風靡中國西南諸省、民族邊疆地區乃至海外。而“永昌祥”沱茶所使用的“松鶴”牌商標,至今仍是下關沱茶的經典樣本。

        二是“七七”事變后,日軍幾乎完全封鎖了中國對外的海上交通和陸上交通。為了保證藏區民眾的茶葉供應,支援長期抗戰,位處滇西的下關就成為戰火中的物資轉運地。在此背景下,蒙藏委員會派代表格桑澤仁與云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協商,在下關成立了康藏茶廠。所產邊銷茶除了供應藏區生活,甚至支援了中國遠征軍的抗戰。

        三是20世紀五十年代初通過公私合營,把自“永昌祥”成立后在大理興起的數十家茶葉商號全部并入了下關茶廠。這樣一來下關就匯集了大理制作茶葉的所有技術、設備、勞動力、原料、拼配方法及其有形和無形資產,成為了業界巨無霸。

        四是改革開放后的1984年,國務院批轉《商業部關于茶葉購銷政策和改革流通體制意見的報告》中明確宣布,將茶葉從國家二類物資降為三類物資,原來的統購包銷變成了自購自銷,茶葉價格隨行就市。

        就此,中國茶葉市場宣告徹底放開,茶葉流通和流向發生極大轉變,下關茶廠除了邊銷茶以外的內銷和出口市場,經受著巨大考驗,而它卻逆勢突圍,一躍成為云南省規模最大、效益最佳的茶葉精加工企業,并將成績一直保持到2006年。

        五是在2004年4月舉行的云南省下關茶廠國有凈資產拍賣會上,下關茶廠成為全國茶業界首家向市場公開拍賣的國有企業,而最終代表下關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原班子成員參加競拍的以董事長羅乃炘為首的七人團隊,以8100萬元力挫資金雄厚的兩家社會企業,贏回了下關茶廠的主權。而下關茶廠的數百名職工聞訊歡聲雷動,幾乎是人人湊錢支援了領導班子的行動。

        紅塵滾滾、風云激蕩,下關茶廠的每一次轉折,都透露著時代背后整個中國社會在變革的信息。而那些因茶而生的故事,每一個瞬間、每一種關注、每一份憧憬……如今鮮活地呈現在來者面前,以全部檔案追溯的方式告訴人們,過去中國人的情感和中國人的命運。

        甚至有些喝了一輩子沱茶的華僑,因為種種關系滯留海外,也慕名來到下關一睹當年的實物,希望從一件件檔案中,拼接完整個人家族的歷史。而下關茶廠對這樣特別的茶客,也有更人情味的關照,比如針對市場上對下關老茶的熱議,會適時發揮下關檔案室的優勢,為大家鑒寶尋寶提供支持。

        往事不老、下關長青,已經走過百年歲月的下關茶廠,究竟會有怎樣蓬勃的明日天涯?一起拭目以待。

            本文由重慶沱茶廠家傾情提供,免費為各位朋友提供沱茶知識資訊及重慶沱茶批發。

      Copyright © 2012-2020 重慶益豐茶葉有限公司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渝ICP備19015712號-1 渝公網安備:50010802002228號
      聯系人:劉老師 手機:13608315417 電話:023-89113780 重慶沱茶廠家 地址:重慶市南岸區金山路146號秀苑大廈
      手機網站 | 網站地圖 | 鏈接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