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 id="h4c2d"><address id="h4c2d"><u id="h4c2d"></u></address></ins>

  • <strike id="h4c2d"><menuitem id="h4c2d"></menuitem></strike>

    1. 中國茶業的亮點在“內銷”

      發布者:重慶沱茶 發布時間:2015/7/9 16:53:17 閱讀:次 【字體:

      安徽農業大學茶業系教授詹羅九雖然年逾七旬,他在安徽農業大學茶業系從事了40年的茶學教育工作,講授制茶學、茶葉檢驗、茶葉經營管理等課程。2000年退休后,他仍然奮戰在茶葉生產一線從事名茶開發和茶葉經濟研究工作,他一直關注、關心著中國茶產業的發展。

        日前,本報記者就中國茶產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一次深入的對話。

        記者:您一直強調解讀中國茶葉經濟要“離茶言茶”,不能“在茶言茶”,這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這么做?

        詹教授:說茶葉經濟也好,茶文化也好,應從地域、國家乃至全球的視角來觀察和解讀,不能“坐井觀天” ,要“居高臨下” 、“以全求偏”,這樣才能準確地分析出中國茶葉經濟在全國乃至全球經濟背景下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

        記者:那么,從全國乃至全球的背景來說,中國茶葉目前處于什么樣的地位?

        詹羅九:茶葉經濟已經“邊緣化”了。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2009年國民生產總值為33.5353萬億人民幣,而茶葉產值估計不會超出1000億人民幣;2009年中國商品出口總額12071億美元,而茶葉出口總額剛剛突破7萬美元。茶葉這兩項指標的權重都下降到了無足輕重的地位,與改革開放前、建國前、19世紀中后期相比,茶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已經邊緣化了。

        記者:但是,在全國許多重點茶區,茶葉仍是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發展茶業生產,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詹教授:茶葉經濟“邊緣化”,是中國從農耕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必然結果,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是茶葉出口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不僅“邊緣化”了,而且有萎縮的趨勢。如果出口企業不能延伸和整合產業鏈,大宗茶利潤的大頭仍將落入洋商和進口國政府的口袋,精制茶廠、茶葉公司只能賺點小錢,茶農流汗只是謀生的無奈。隨著中國城鎮化的推進,農民就業機會增加,勞動與資本分配比例變化,茶葉生產成本上升,大宗茶生產將無利可圖。當然,這是一個過程,我估計最多二三十年中國就會出現這種問題。日本、中國臺灣巳經先走了一步,中國大陸必將步其后塵,F在很多產茶縣,茶鮮葉市價降到每斤5元,采茶工就回家了,因為種茶農戶扣除釆茶成本已無利可圖。但是內銷茶市場不會萎縮,生產成本上升的同時,內銷茶價格也將穩步上升。13億人口的大市場,近些年茶葉消費仍處于増長勢態。如果人均年消費量從目前的0.6公斤增加到1公斤,就是130萬噸。這其中包含相當數量的名優茶,就總產值而言,茶葉出口的總值也就無足輕重了。經營大宗茶出口的企業,必須要有危機意識,未雨綢繆。至于名優茶出口,近期內不可能有大幅的增長,其深層次原因是消費文化的認同問題。中國人離不開茶,中華消費文化的未來不可能沒有茶,茶葉經濟的亮點是“內銷”。

        記者:既然內銷市場是茶葉經濟的亮點,你看目前內銷市場的狀況如何?

        詹教授:在我看來,理想的茶葉市場應該是完全競爭的。從目前茶葉市場實際狀況說,還是較好的,價格機制基本形成。但是,完善的國內統一的大市場還沒有形成。

        記者: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

        詹教授:核心問題一是政府,二是企業。政府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地方貿易保護主義;二是有關業務主管部門的權力尋租。關于地方貿易保護主義,具體表現在產品標準和各類五花八門的認證兩個方面。利用產品標準的制訂權,企圖實現壟斷經營。近30年來,各地生產了大量的仿龍井、仿碧螺春制法的優質茶,在市場上多叫龍井、碧螺春,可多年來產區卻沒有相應的產品標準及工藝規范。在我看來很不正常,究其原因,是地方保護主義作梗。如制訂一套以制法為劃分標準(不分產地、茶樹品種)的毛峰茶、毛尖茶、長炒青茶、圓炒青茶、龍井茶、碧螺春茶、普洱茶等的產品標準,F在每年春節過后,就陸續有川、黔生產的仿龍井、仿碧螺春“空降”蘇、浙、滬茶市,或者是浙江茶販進入安徽歙縣收購鮮葉運回去制龍井茶,歙縣的“頂谷大方”在市場上叫“龍井”賣,已是公開的秘密。由于我國東部與中西部、平原和山區經濟發展不平衡,近些年茶葉生產向中西部、山區轉移的趨勢十分顯著,其動力是比較效益優勢。但由于產品標準的“障礙”,卻形成了川黔茶農為江浙滬茶商打工的局面,影響了產業轉移和比較效益優勢的發揮。

        記者:怎樣理解有關業務主管部門的權力尋租?

        詹教授:今年2月9日國家食品安全委員會成立,說明食品安全已列入民生大事,食品安全現狀不容樂觀。這幾年茶葉食品安全狀況尚好,可不等于沒有潛在危機。各類有關食品安全的認證多是一種“宣誓性行動”,進入市場的茶品,大多冠以“無公害”、“綠色” 、“有機” 、“QS”…… ,認證浪費了企業的資源,忽悠了消費者,爭得某項認證權力政府部門樂此不疲,即是為了尋租。過去我也把“與國際接軌” 當口頭禪,其實外國的月亮也不都是圓的。就拿QS來說吧,在國外實施的效果可能并不理想(QS在中國只是一種宣誓式行動),否則“從家庭農場直到消費者廚房” 的社區支持農業(CSA)模式,就難有生存和發展空間。與CSA類似的“開心農場”原本為流行于網絡的游戲,2010年正以新興的蔬菜種植業形式出現在我國,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今日中國之食品安全問題不容樂觀。我倒有個設想,把強制性QS改為推薦性QS,鼓勵有規模的和素質好的企業實施QS認證,并在加強持續監管的基礎上,以政府部門的權力、威信向消費者推薦QS茶品,以推動茶葉安全生產,推動茶行業“優幣驅逐劣幣”。以上說的這些問題的解決,首先要靠政府部門的監管,此外,企業的自律也很關鍵。

        記者:內銷市場中各茶類的前景如何?

        詹教授:綠茶依舊是中國茶類的“核心”,在中國茶葉134萬噸的產量中,綠茶占了100萬噸左右。此外,邊銷茶和普洱茶產量分別為6萬噸和7萬噸,2008年之后基本上不再增長。受國內與國際茶葉市場行情的影響,紅茶繼續保持穩定增長,2009年達到了7.5萬噸,今后紅茶的產量還將繼續增長。隨著福建武夷山以及周邊主要地區近年來不斷擴大烏龍茶種植面積,烏龍茶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6萬噸,再加上市場需求旺盛,今后還將繼續增長。白茶是中國的獨有茶類,也是后起之秀,歷史上一直以出口為主,近年來在內銷市場上非常暢銷,也是發展潛力較大的一類茶。
       

      Copyright © 2012-2020 重慶益豐茶葉有限公司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渝ICP備19015712號-1 渝公網安備:50010802002228號
      聯系人:劉老師 手機:13608315417 電話:023-89113780 重慶沱茶廠家 地址:重慶市南岸區金山路146號秀苑大廈
      手機網站 | 網站地圖 | 鏈接申請